輻射汙染範圍更大
認識輻射與如何防護 列印 E-mail
其他宣導
認識輻射與如何防護
■什麼是輻射?
※輻射定義:輻射是一種具有能量的波或粒子。從字面上解釋,「輻」為車輪的横木,「射」即射出。因此,「輻射」含有能量從一個輻射源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的意思。一般來說,我們將具有這種特性的電磁波(如無線電波、微波、可見光、x射線、加馬射線等)、超音波,以及從放射線物質發射出來的微小粒子(如阿伐粒子、貝他粒子、中子等)都稱之為輻射。
※放射落塵的產生:主要來自核子武器(原子彈或氫彈)的使用或試爆後漂散於大氣中的殘骸,另一種較少見的放射落塵則來自核能設施的意外事故。
※放射落塵的影響:是否對人體造成傷害,要視放射落塵的活度與壽命而論。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,那就是它們經由食物鏈的過程進入人體後的影響。
※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如有放射落塵存在,不知不覺中會藉由各種途徑到達人體內,例如草原被放射落塵污染,被牧養在草原上的牛羊吃下被污染的草,它們的乳和肉間接也受到污染,若我們再吃這些牛羊的肉或乳,污染便進入我們的身體,這就是食物鏈的循環過程。即使感覺是遠在天邊的地方,製造出來的放射落塵也會隨氣流漂到任何角落,我們不能掉以輕心。
■常見輻射與穿透力
α射線的穿透力最弱,一張紙即可擋住;γ或X射線的穿透力最強,需要適當厚度的混凝土或鉛板才能有效阻擋;β射線則介於兩者之間,能穿透紙張,但無法穿透鋁板。
■輻射進入體內的途徑:
呼吸、飲食、皮膚、傷口
■民眾應如何防護
1.鎮定不要驚慌,遠離爆炸現場,迅速進入室內。
2.收聽電視、廣播,瞭解正確的資訊。
3.把可能受到污染的衣物換掉,置於密封袋中,交給主管機關處理。
4.以淋浴方式沖澡,可有效清除身上可能帶有輻射的塵土。
5.不要食用暴露於輻射污染區內之食品及飲用水,以免造成體內污染。
■輻射單位
西弗:指國際單位制之人員劑量單位。
1西弗=1000毫西弗
1毫西弗=1000微西弗
法規成人1年的劑量限制為1毫西弗
照一次X光約為0.05毫西弗(50微西弗)
台灣地區平均每人一年約承受自然輻射
1.62毫西弗
■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輻射偵測中心 環境輻射即時監測資訊
0.2微西弗/時以下: 一般背景輻射範圍
0.2 ~ 20微西弗/時: 加強偵測調查
20微西弗/時以上: 執行輻射緊急偵測
各國天然游離輻射劑量評估值的比較
■體外曝露防護法則
1.減少輻射照射時間
2.遠離輻射源(輻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)
3.加屏蔽阻擋輻射
■體內曝露防護法則
1.避免食入 2.減少吸入
3.增加排泄 4.避免污染
5.加強除污
■輻射對健康的影響
機率效應:是指效應發生的機率而非嚴重性,因此應以機率表示,是劑量的函數,且無低限劑量存在。例如遺傳效應是屬於機率效應,而致癌的軀體效應也是屬於機率效應,而且兩者均無低限劑量存在。換句話說,只要受到輻射的照射,就有發生機率效應的可能性存在。
非機率效應:是指效應發生的嚴重性,而且非機率效應有低限劑量存在。例如皮膚的紅斑、脫毛、眼球的白內障,以及不孕等都屬於非機率效應。此種效應的嚴重程度與輻射劑量的多寡成正比關係。
■輻射防護知識問答(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)
Q.如何得知台灣是否受日本輻射污染影響?
※從氣象局大氣模擬看來,暫時對台無影響,原能會全國30個輻射監測站也未發現異常,一旦監測到數據異常增加,台灣就有被污染的可能。
※原能會網站設有即時環境輻射監測系統,每五分鐘更新一次輻射數據,民眾可上網查詢http://www.aec.gov.tw/www/gammadetect.php。
Q.受輻射污染症狀與後果為何?
※短時間內吸收100毫西弗會影響造血系統,易感染、出血,逾250毫西弗會出現噁心、嘔吐;6000毫西弗以上會破壞人體細胞,嚴重時立即死亡。
※人體大量吸收輻射時應立即送醫。長期的影響包括白內障、癌症、產下畸胎等。輻射污染不會由孕婦傳染給胎兒,而是胎兒在母體腹中同時受污染,造成嚴重危害。
Q.如何防護?
※隨身攜帶雨傘、雨具及口罩,一旦有需要可立即用來保護自身健康,避免透過皮膚及口鼻吸入輻射塵。
Q.一旦台灣確定受輻射污染,要如何防範污染?
※若原能會公布每小時輻射量大於20微西弗,應避免外出,留在室內門窗須緊閉,勿開空調循環;若非得外出,可戴口罩、穿長袖衣物、大衣或雨衣等遮蔽,下雨時撐傘。
※民眾可多攝取海鹽、海苔、海帶等含天然碘食物,海帶膠質能促使體內放射性物質排出體外。不食用暴露室外的飲水及食物。
Q遭受輻射汙染怎麼辦
※首先,患者必須大量清水除污,而且不能用刷的,以免輻射塵滲透,洗乾淨之後,經儀器檢查污染量,如果體內還受到污染,就必須服用藥物,送到隔離觀察,隔離病房的牆壁都有裝鉛塊屏蔽。
Q.由日返台者是否須受輻射污染檢測?須隔離嗎?
※不須特別隔離。
※原能會已在松山、桃園、小港機場設置偵測器,為從日本返台民眾檢測是否遭輻射污染。
Q.日本進口食品可以吃嗎?台灣本地捕撈魚穫有無可能污染?
※日本食物恐受污染。原能會每天抽驗日本進口食品,還未發現問題,應暫時避免食用來自日本災區生鮮食物、牛奶等。
※台灣未受輻射塵影響,本地魚穫並無風險,可安心食用。
Q.哪些食品易累積輻射物質?
※輻射外洩後,滲入土壤、植物或水源而進入食物鏈,如畜牧業生產的牛奶、土壤種植的蔬菜、水果、稻米等,及污染水域的海產等,易有輻射物累積。
Q.碘片作用為何,可從何處取得?
※服用碘片可使甲狀腺獲得稍微過量的穩定碘,甲狀腺即不會吸收放射性碘131,藉此保護甲狀腺。
※碘片是管制性藥物,嚴重輻射外洩發生時,政府會派發碘片給民眾服用。
Q.有何相關求助管道?
※如果您有任何問題,或者要索取相關資料,可撥打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安監管中心專線0800-088928或(02)8231-7250。
資料來源:原能會、台北榮總核醫部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、三總核子醫學部、
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
其他宣導
認識輻射與如何防護
■什麼是輻射?
※輻射定義:輻射是一種具有能量的波或粒子。從字面上解釋,「輻」為車輪的横木,「射」即射出。因此,「輻射」含有能量從一個輻射源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的意思。一般來說,我們將具有這種特性的電磁波(如無線電波、微波、可見光、x射線、加馬射線等)、超音波,以及從放射線物質發射出來的微小粒子(如阿伐粒子、貝他粒子、中子等)都稱之為輻射。
※放射落塵的產生:主要來自核子武器(原子彈或氫彈)的使用或試爆後漂散於大氣中的殘骸,另一種較少見的放射落塵則來自核能設施的意外事故。
※放射落塵的影響:是否對人體造成傷害,要視放射落塵的活度與壽命而論。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,那就是它們經由食物鏈的過程進入人體後的影響。
※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如有放射落塵存在,不知不覺中會藉由各種途徑到達人體內,例如草原被放射落塵污染,被牧養在草原上的牛羊吃下被污染的草,它們的乳和肉間接也受到污染,若我們再吃這些牛羊的肉或乳,污染便進入我們的身體,這就是食物鏈的循環過程。即使感覺是遠在天邊的地方,製造出來的放射落塵也會隨氣流漂到任何角落,我們不能掉以輕心。
■常見輻射與穿透力
α射線的穿透力最弱,一張紙即可擋住;γ或X射線的穿透力最強,需要適當厚度的混凝土或鉛板才能有效阻擋;β射線則介於兩者之間,能穿透紙張,但無法穿透鋁板。
■輻射進入體內的途徑:
呼吸、飲食、皮膚、傷口
■民眾應如何防護
1.鎮定不要驚慌,遠離爆炸現場,迅速進入室內。
2.收聽電視、廣播,瞭解正確的資訊。
3.把可能受到污染的衣物換掉,置於密封袋中,交給主管機關處理。
4.以淋浴方式沖澡,可有效清除身上可能帶有輻射的塵土。
5.不要食用暴露於輻射污染區內之食品及飲用水,以免造成體內污染。
■輻射單位
西弗:指國際單位制之人員劑量單位。
1西弗=1000毫西弗
1毫西弗=1000微西弗
法規成人1年的劑量限制為1毫西弗
照一次X光約為0.05毫西弗(50微西弗)
台灣地區平均每人一年約承受自然輻射
1.62毫西弗
■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輻射偵測中心 環境輻射即時監測資訊
0.2微西弗/時以下: 一般背景輻射範圍
0.2 ~ 20微西弗/時: 加強偵測調查
20微西弗/時以上: 執行輻射緊急偵測
各國天然游離輻射劑量評估值的比較
■體外曝露防護法則
1.減少輻射照射時間
2.遠離輻射源(輻射劑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)
3.加屏蔽阻擋輻射
■體內曝露防護法則
1.避免食入 2.減少吸入
3.增加排泄 4.避免污染
5.加強除污
■輻射對健康的影響
機率效應:是指效應發生的機率而非嚴重性,因此應以機率表示,是劑量的函數,且無低限劑量存在。例如遺傳效應是屬於機率效應,而致癌的軀體效應也是屬於機率效應,而且兩者均無低限劑量存在。換句話說,只要受到輻射的照射,就有發生機率效應的可能性存在。
非機率效應:是指效應發生的嚴重性,而且非機率效應有低限劑量存在。例如皮膚的紅斑、脫毛、眼球的白內障,以及不孕等都屬於非機率效應。此種效應的嚴重程度與輻射劑量的多寡成正比關係。
■輻射防護知識問答(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)
Q.如何得知台灣是否受日本輻射污染影響?
※從氣象局大氣模擬看來,暫時對台無影響,原能會全國30個輻射監測站也未發現異常,一旦監測到數據異常增加,台灣就有被污染的可能。
※原能會網站設有即時環境輻射監測系統,每五分鐘更新一次輻射數據,民眾可上網查詢http://www.aec.gov.tw/www/gammadetect.php。
Q.受輻射污染症狀與後果為何?
※短時間內吸收100毫西弗會影響造血系統,易感染、出血,逾250毫西弗會出現噁心、嘔吐;6000毫西弗以上會破壞人體細胞,嚴重時立即死亡。
※人體大量吸收輻射時應立即送醫。長期的影響包括白內障、癌症、產下畸胎等。輻射污染不會由孕婦傳染給胎兒,而是胎兒在母體腹中同時受污染,造成嚴重危害。
Q.如何防護?
※隨身攜帶雨傘、雨具及口罩,一旦有需要可立即用來保護自身健康,避免透過皮膚及口鼻吸入輻射塵。
Q.一旦台灣確定受輻射污染,要如何防範污染?
※若原能會公布每小時輻射量大於20微西弗,應避免外出,留在室內門窗須緊閉,勿開空調循環;若非得外出,可戴口罩、穿長袖衣物、大衣或雨衣等遮蔽,下雨時撐傘。
※民眾可多攝取海鹽、海苔、海帶等含天然碘食物,海帶膠質能促使體內放射性物質排出體外。不食用暴露室外的飲水及食物。
Q遭受輻射汙染怎麼辦
※首先,患者必須大量清水除污,而且不能用刷的,以免輻射塵滲透,洗乾淨之後,經儀器檢查污染量,如果體內還受到污染,就必須服用藥物,送到隔離觀察,隔離病房的牆壁都有裝鉛塊屏蔽。
Q.由日返台者是否須受輻射污染檢測?須隔離嗎?
※不須特別隔離。
※原能會已在松山、桃園、小港機場設置偵測器,為從日本返台民眾檢測是否遭輻射污染。
Q.日本進口食品可以吃嗎?台灣本地捕撈魚穫有無可能污染?
※日本食物恐受污染。原能會每天抽驗日本進口食品,還未發現問題,應暫時避免食用來自日本災區生鮮食物、牛奶等。
※台灣未受輻射塵影響,本地魚穫並無風險,可安心食用。
Q.哪些食品易累積輻射物質?
※輻射外洩後,滲入土壤、植物或水源而進入食物鏈,如畜牧業生產的牛奶、土壤種植的蔬菜、水果、稻米等,及污染水域的海產等,易有輻射物累積。
Q.碘片作用為何,可從何處取得?
※服用碘片可使甲狀腺獲得稍微過量的穩定碘,甲狀腺即不會吸收放射性碘131,藉此保護甲狀腺。
※碘片是管制性藥物,嚴重輻射外洩發生時,政府會派發碘片給民眾服用。
Q.有何相關求助管道?
※如果您有任何問題,或者要索取相關資料,可撥打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安監管中心專線0800-088928或(02)8231-7250。
資料來源:原能會、台北榮總核醫部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、三總核子醫學部、
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